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洁好家风
第五期:高风亮节潘斯濂:怒斥考官知法犯法劝导考生奉纪守法
来源:珠江时报   发布时间:2017-08-30 15:52:00

        石板古巷道尽昔日“小广州”繁华岁月,青砖石柱镬耳屋令游人流连忘返,潘氏大宗祠前的旗杆石引人瞩目……尽管已难觅“太史第”的踪影,但在西樵百西村头村榕树底下乘凉的老人们,依然在口口相传着历经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老臣潘斯濂的故事。

        “潘斯濂以孝为先,以孝为德的品行,值得我们弘扬与传承,而在廉洁奉公守法方面,更是我们的典范。”西樵镇文化站站长黄浩森表示,潘斯濂一生勤奋不怠,克己奉公,为国尽职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力整顿科场贪渎之风

        潘斯濂成长在西樵百西村头村的一个书香家庭,在1847年的殿试和朝考均取得优秀成绩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实现了村头村潘氏族人数百年冲刺科举的最高目标。

        1870年,49岁的潘斯濂任提督山东学政。清末科举考场

        腐败频生,潘斯濂督学济南的科举考试时,遇到两个不良考官索取考生馈金未遂,竟截留考生的成绩不报。东窗事发,两名考官连忙准备酒席求通融过关。潘斯濂怒斥:“知法犯法!”遂将两人立即撤职。

        事实上,钦差学政不但要监管本省科考,还负责考官的选聘。当时,参与选拔的一名候选考官脾气刚烈,不仅没把钦差大人放在眼里,对学生更是横眉怒目,但潘斯濂仅把这位候选考官请入厢房单独谈话面试。后来他解释:“之前

        查处贪渎的考官有违王法,必须严惩。而这位学官虽然藐视上级,无非是想体现儒学师者的尊严,以教化学生而已,应给其改进的机会。”潘斯濂以雷霆之姿整顿科场贪渎之风,其他人见状均引以为戒,考场夙弊为之一空。

        值得一提的是,潘斯濂刚刚督学山东时,就非常恳切地告诫各位考生:“读书考试要奉纪守法,获得好成绩不能靠侥幸,不要武断瞎猜。”潘斯濂不但教导考生考试要奉纪守法,也严格督促考场丁役按章办事,严查违法贪渎行为。每场考试,他都终日端坐在考院里,全程监督。

        整编家规家训教育后人

        潘斯濂的长子潘誉徵在《清芬集》中评价他的父亲:“与人交,胸怀坦白,尤急人之急,不少吝,在京中施衣给药,无虚岁。”寥寥数语,一个为国计民生奔走操劳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

        潘斯濂不仅克己,还常谆谆教导儿子们不要让诚实善良的天性被世俗的不良之风所污染。事实上,为了纪念引领家乡族人走向富足生活的祖父思园公,潘斯濂亲自整理了思园公早年编写的潘氏家规,教育族中子弟为人要谨遵家训礼义,处理集体财富时要严守家规。

         在父亲的熏陶下,长子潘誉徵成熟稳重,对弟弟们关怀备至;次子潘誉韶更是以刚正不阿、毫不徇私著称,整顿了广州烟赌之风等;幼子誉恩、孙子伯乾和伯峈曾任警察署长……潘斯濂崇尚廉洁诚信,孝悌忠厚的家风一直延续至今,后代人才辈出,光耀门楣。

        “家训中提到:‘兄弟互勉,和衷共济。念缔造之艰难,思守成之不易,以孝悌为立身之本,诚信为行己之要,忠厚为存心之基,勤俭为治生之法,谨慎为作事之方,谦恭为处世之道’,就是先辈们对潘氏子孙的深切期望。”在广州生活的潘斯濂后世族人潘文生,为百西村头村编写历史探秘丛书共19册。“从潘斯濂降生之日到现在差不多过去两百年了,编出共16个章节的《潘斯濂家传》,就是希望让这位清代后期宗族中重要人物的品行家风得以流传,以育后人。”

        曾在祖祠内大堂两边挂着的“潘氏家规”、“潘氏家训”木牌虽不复存在,但后人却将其铭记在心。